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苏作红木: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突破

2015-07-02来源于:苏州日报    编辑:陈苏

顾志浩:把传统苏作家具做到极致

苏作红木家具的历史渊源实在是久远,上溯到明清两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都毫不吝惜对它的喜爱。流传至今,苏作家具的名气在国内外依旧响亮,依旧有着深爱其深厚文化的后起之秀在继承和发扬。顾志浩,就是这样一个想要在苏作红木家具的文化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大师。

“既然走上继承传统红木家具的这条路,那就要把传统做到极致。”作为苏州市家具协会的会长、苏作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的主任,这既是顾志浩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苏州同行的期望。说起苏作家具,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线条简洁,造型俊秀的明式家具。然而,顾志浩的红木家具却是另一种风格——苏作京式。相比起清逸俊秀的明式家具,京式家具满地的浅浮雕,吉祥图案的环环相扣,则显得大气十足,在方正古朴的独特形式里传达一种合乎自然的适度和谐,给人们一种超然沁心、古朴雅致的审美享受。

为何钟情于京式红木家具的制作?“如果说,父亲的影响是给儿时的我指引了爱好方向。那么入行后,我更多的还是被京式家具华丽的宫廷气质和视觉震撼所吸引。”顾志浩说,2002年,他有幸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组的考核,承接了故宫博物院要仿制一批乾隆年间宫廷家具的订单。经过特批,顾志浩和弟弟两人有机会进入到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打样,把图案从珍贵的文物上拓下来,掌握了很多珍贵的宫廷家具一手传统图案资料。如今,顾志浩有超过70%的作品都是完全按照古制的比例来制作,手工雕花,不用一根钉,完全的榫卯结构,苏作细腻、严谨的工艺与京派家具设计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

曹海容:苏作家具的当代味道

今年59岁的曹海容是光福窑上村人,读初中时跟着张继馨学习中国花鸟画,从那时起,他便培养了扎实的绘画设计基础。1975年曹海容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设计室工作,不久后被安排去南京林业大学进修,一年不到,他又回到苏州红木雕刻厂专门负责红木家具造型设计。

“学习红木家具制作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因其制作讲究,工艺要求高,制作过程中不仅要熟识传统花纹图案,还要有一定的耐心,而且制作工程是全手工。”在曹海容看来,手艺这种东西,还是得靠自己领悟、摸索,他对家具的认识也是慢慢提升的,随着喜欢程度不断加深,很多东西就沉淀在自己心里了。

后来,他决定自己办厂,自己设计、自己管理,全身心投入到苏作家具中去。当前明式家具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因此,他逐步将重心放在明式家具的研究和设计上。

“明式家具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结构比较牢固,符合整体功能。而且家具表面、弧位、圆位有一种圆顺度和流畅度,十分得体美观。”曹海容告诉记者,设计可谓明式家具制作的头道工序,其高下全凭设计师的经验和素养。苏州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曹海容看来,从传统入手,才能把苏作家具的根找到。明式家具传承技艺,主要还是结构造型上的研究,关键是你怎么去展示、制作、应用这些已有结构,在此基础上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赋予家具新的生命力。

钟锦德:红木雕刻技术面临新挑战

红木雕刻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以特定的形式、材料、技法流传至今的雕刻艺术。红木雕刻创作表现形式多样,按雕刻技艺和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有圆雕、高浮雕、浮雕、薄意雕、深透雕、镂雕、线雕、阴雕、镶嵌等十余种,各种技法根据需要都能结合起来用。苏州地区的红木雕刻作品,造型优美,表里如一,做工精细,磨漆光亮,造型凝练,气韵生动。

“苏作红木雕刻技艺传承的历史渊源当可追溯至唐代后期,明清,苏作红木雕刻工艺制作更加精益求精,现在苏州园林内的红木雕刻陈设,有不少是清代的遗物。”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介绍说,光福是素有“香山匠人”之称的雕刻之乡,红木雕刻制作的主要集中地。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州红木雕刻厂、吴县雕刻厂、光福雕刻厂为代表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的红木雕刻技艺人员,为保护和发展红木雕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介绍,红木雕刻的工艺技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傅授徒的形式沿袭下来,融入了各种木材雕刻技艺的精华,有一套完整的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技艺基本要素和运作特点,这些技法,不但极具民间纯朴性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无论是从技艺流程上或是从审美角度上透视,红木雕刻技法都有相当完整的章法。

钟锦德说,苏作红木雕刻技艺在2009年确定为吴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苏作红木雕刻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怎样来保护好红木雕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