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西关阿叔家藏楼书过万

2015-06-18来源于:广州日报  编辑:兰兰


陈公权与他收藏的满屋的楼书。 


印刷精美、花样繁多的楼书。


 图片资料

俨然一幅“广州楼市发展图” 广州日报楼盘广告是他重要信息来源

收藏邮票、钱币、古董的,大家见得多了,收藏楼盘书的,你见过没?土生土长的广州西关人陈公权就有这样的爱好。

20年里,陈公权跑遍了广州大大小小数百个楼盘,收集到五花八门的楼盘书、宣传画超过1万份。从最早的装订简单,到后来的别出心裁,再到现在楼书日渐同质化;从楼价1000多元一平方米,到目前几万元一平方米,陈公权见证了广州楼市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并用不同时期的楼书拼接出了一幅生动的广州楼市发展图。

文/记者汤南图/记者顾展旭

20年来收集楼书重600斤

当记者来到陈公权位于光孝路的复印店时,大大小小的纸箱摆满一地,他正埋着头整理收集到的楼书。这些楼书中有折页的,扇形的,书签型的……五花八门,繁简不一,厚薄各异。

“东浚荔景苑的这份楼书像一张贺卡,封面就设计成西关建筑的满洲窗,里面有趟栊门,还附送一张光盘。”陈公权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藏品,滔滔不绝。据悉,陈公权早期是广州文具厂的职工,1988年从厂里出来下海经商。“当时很多单位效益好的都有福利分房,我们两公婆都没得分,只能靠自己奋斗。”下海几年后,陈公权为自己家看房子,逐渐迷上了收集楼书。

20年来,他跑遍了广州大大小小数百个楼盘,收集到五花八门的楼盘书、宣传画超过1万份。“装了十二三个纸箱,大概有600斤重”,对于今年已经65岁的陈公权来说,整理这些被他戏称为“垃圾”的楼书,常常把他累得够呛。

荔湾广场楼书是最早藏品

一份略微泛黄的荔湾广场的楼书被裱了起来,放在了显眼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塑料薄膜下的楼书已经出现了少许斑驳印迹。“印象中这是我收藏最早的楼书,大概是在1992年”。陈公权出生、成长于地道的西关人家,他最早跑楼盘便是从住地附近开始。“在建设荔湾广场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和亲戚朋友当时的住所在内,拆迁的地方比较多,很震撼。”陈公权特意留了这份楼书回家,“每次拿出来看看都觉得很亲切。”

据陈公权介绍,90年代初期开发的楼盘,其楼书都有香港人参与监制,“他们花了很多心思,是希望来内地掘第一桶金嘛”。不仅如此,在陈公权夫妇的记忆中,像荔湾广场、越富广场、捷泰广场等开盘的时候,“都是优先卖给香港人,写着收港币的”。

跑盘足迹遍及境内外

早期,陈公权都是靠步行或骑自行车去“扫盘”。此外,本报刊登的楼盘广告也成为他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老伴和朋友们都知道他有这个爱好,平时都会顺带帮他收集。

据陈公权本人估算,至今已跑过市内大大小小近400个楼盘。阅“楼”无数,自然是经验丰富。“我老婆看户型结构图很在行,什么认购书的都懂,跟售楼小姐多聊两句,就知道我们不是把楼书收去当垃圾卖的人”,陈公权两夫妇看楼盘时,经常能拿到有别于普通人的一两张宣传广告的精美楼书。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广州开始定期举办房产博览会,让他觉得方便不少,陈公权渐渐从“跑盘”转向“跑会”。

在陈公权的楼书藏品中,还有几张与众不同。“这些都是我们两夫妇去旅游时,‘顺手牵羊’ 得来的”,陈公权很是得意,他举着一张韩国的楼书说:“虽然我们不识字,但上面有个‘家’ 字,九成是卖楼的啦。”这几张来自境外的楼书,被陈公权笑称为他楼书收藏中的“安慰奖”。

七八十平方米算“大户”

陈公权夫妇翻着楼书介绍说,十几年前都是买方市场,1997年前的楼书,开发商为了吸引买家,会把打折优惠信息悉数印上,“当时基本没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七八十平方米已经很大了”。1996年前后,楼书中开始出现银行按揭的信息。1997年之后,香港开发商陆续介入广州楼市,楼书则注重介绍托儿所、学校、市场、地铁等周边配套设施。

楼书还反映出20年来广州楼价的变化。他的老伴回忆说,1996年前,广州的楼价在高位,而且平稳、波动小,“老荔湾等中心区的好盘能卖到七八千块钱一平方米,楼书上不到2000元一平方米的,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1998年金融风暴后,老城区的楼价跌至最低三四千元一平方米,2003年跌到谷底,2006年开始一路狂飙至今。也就从2006年前后,陈公权发现具体价格逐渐从楼书上消失,“变成卖方市场了,无论几百万,都不愁没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