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拿什么来保护古籍文化遗产

2015-06-04来源于:北国网-时代商报   &nb编辑:少韵

河南省图书馆日前被曝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导致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6月11日该馆馆长杨扬表示,1989年投用的现馆,23年来从未进行过大修,只在2011年换过一次上水管道。杨馆长称多次申请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但效果不大,钱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问题。

古籍是古书的雅称,其中记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收藏、研究、开发利用等价值,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遗产。然而,有关方面却将数十万册古籍视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这不免让人心生惋惜。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差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是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想要将其保护得尽善尽美,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多数古籍经过的年代久远,普遍会出现破损、霉烂、虫蛀等现象。出于保护所需,古籍一般需要合适的环境存放,注意防潮、防虫、防酸化等,另外还要有专业人员定期进行修复。要满足上述条件,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据有关负责人所言,所拨的资金有限,只是把古籍书库的灭火问题解决了,连除尘都只能靠鸡毛掸子。如此捉襟见肘,又何来保护之说?更何况,该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在不少地方,古籍保护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保护古籍,实际上就是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长期以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扩展,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如资金保障体系方面,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据统计,近年来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亿欧元以上。连贯严格的法律、健全的保护机制、高效的管理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其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不让人堪忧。由于多数图书馆具有公益属性,其盈利能力不足,或是不具备盈利能力,因而无法仅靠自身经营摆脱困境,只能求助于国家、地方拨付专业经费。但这些经费往往数量太少,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可以说,像有关负责人所说的“23年只修过一次水管”的情形绝非孤例,而是有着普遍意义的。因此,只能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才能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刚性条件。

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古籍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难以估量。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古籍拍卖场面火爆,一些善本古籍动辄以上亿元的天价成交,这就告诉我们,保护古籍不仅是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现实之需、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