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于华刚:城市需要古旧书店

2015-06-20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编辑:清语


从海外收购回来的珍贵古籍——清内府拓本《敬胜斋法帖》

中国书店已不仅仅是一家只卖书的书店。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书店,靠经营古旧图书起家,如今旗下拥有15家销售门店、中国书店出版社、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等,形成了集古籍整理出版、发行、收购、拍卖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并向字画、艺术品、古玩等领域延伸。在古籍出版行业盈利难的当下,中国书店的年销售额已过2亿元大关。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书店是古旧书业的领头兵。中国书店焕发新机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中国书店现任总经理于华刚开阔和创新的经营与管理理念。11月4日,中国书店迎来60周年店庆。有人指出,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中国书店在于华刚的任期内达到了60年来发展的高峰阶段。

早在1994年,于华刚就到台湾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推荐中国书店古旧图书。中韩建交后,他又跑到韩国的大学推销图书。在他看来,那时中国书店的经营思路是超前的。1990年代末,于华刚利用中国书店闲置的厂房开过小商品市场,一年给中国书店净赚几十万元。

2004年,于华刚当选中国书店总经理,中国书店的方方面面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他兼任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出版社出书的数量从年出3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年出200多种,年销售额从3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中国书店收购回来的古籍全部按照历史原貌影印出版,大受欢迎。

引进人才也是于华刚任总经理后推出的举措。从2005年至今,中国书店面向社会招进了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其中不乏博士、硕士,他要把这些人才留住,培养成企业的骨干力量。“如果一个企业不与时俱进,不引进人才培养一个好的经营管理团队的话,难以持续发展。”于华刚说。

在于华刚看来,实体书店关门倒闭,一部分原因就是付不起市场化的租金。他未雨绸缪,2004年至今,中国书店投入2亿多元进行了经营场所产权的购置和装修。中国书店的店容、店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购置了几千平方米的营业用房和库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大家看到琉璃厂文化街上古色古香的中国书店,产权都是自有的。”于华刚说。

全国582家出版社社长中,也只有他一人既做书又做发行销售,还做拍卖。

文化理想和商业智慧可能在他身上做到了统一。作为一名文化企业家,他说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厚的热爱,热爱不是说它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1976年,刚高中毕业的于华刚进入中国书店工作,从基层的营业员做起,做过库管员、门店组长、编辑,直至成为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在中国书店工作了36年,是中国书店送他上大学,是中国书店的老师傅教会了他全部技能。再过三四年,他就退休了。他说,他所做的一切不足挂齿,他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城市需要古旧书店

记者:中国书店建店60年,做一个总结,你觉得中国书店的传统是什么?

于华刚:中国书店于1952年成立,当时郑振铎、邓拓等文化名人提出,北京作为文化古都,还没有古籍书店,应该有一个专门的书店来传承古籍文化。中国书店成立的宗旨就是抢救、保护国家的珍贵古籍和古旧书回收、再发行。60年来,我们一直继承着这个传统。最近这几年,我们开始走向海外,收购中华古籍。如我们最近在海外收购回来的元孤本《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清内府拓本《敬胜斋法帖》,原貌再版,延续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记者:中国书店收购古籍的心态和一般的藏家有什么区别?

于华刚:我们收购古籍,原样影印出版,不是图赚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利润,我们要满足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收藏需求,专家学者的研究需求和读者的文化需求,这是中国书店从事古籍收购业者跟一些藏家所不同的心态。我们有责任让人们能看到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珍贵古籍。再则,中国书店是一家企业,我们要让古籍产生经济价值。

记者:60年来,中国书店的销售网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于华刚:中国书店成立时有100多家古旧书门店,随着城市的建设改造,我们的营业门店不断消失,目前全北京城还有15家门店。季羡林先生曾给予中国书店支持,大声疾呼要留住古旧书店。它属于一个文化地标性的经营场所,是一方净土,大家在这里能感受到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古旧书店是一种悲哀。

中国书店销售额持续增长

记者:近些年,实体书店经营陷入困境,中国书店的情况是如何?

于华刚:中国书店这几年的销售额一直保持增长。我们做到了未雨绸缪,五六年前,中国书店就开始转型和布局,把古籍出版这块业务做大,找准了市场定位,有稳定的读者群体。我们还成立了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古籍越来越稀少,对藏家而言,需要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我们正好是做古籍收购和发行的,我们有经验,何不建立一个古籍拍卖的公共平台,让大家把各自收藏的古籍拿出来拍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取佣金。我们从经营模式上跨了一个行业,从经营品种上突破了原有界限,做了古籍文化衍生产品的全面发展。

记者:可以说中国书店进行了跨界发展。

于华刚:这些都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书店的销售额保持增长,所有这些业务的盈利都支持中国书店核心业务——古籍收购和整理出版及销售。为什么说中国书店能花这么高的价钱收购和出版古籍,影印几百部保存民族文化,这得益于我们对市场的把握,得益于全店300多名职工努力,更重要的是古旧书从业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我们的资金链不存在问题,我们的资本运作管理也到位。如果靠银行的贷款来发展,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哪还敢花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收购古籍,我们的各项业务也会难以为继。

“选我当总经理,就是让我给企业赚钱”

记者:当年你高票当选中国书店总经理,大家为什么会选你?

于华刚:大家选你当总经理是让你给他们赚钱的,这话说得简单、直白。有一对职工夫妇跟我说:“我们两口子都在中国书店工作,我选你当总经理,容不得任何闪失。”他们认为我能给中国书店带来经济效益,我得干出一番成绩来,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

记者:你管理企业的风格还是比较严厉的吧?

于华刚:我做事情很强势,所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我经常得罪人。有人就觉得别见到经理,碰到他就倒霉,哪儿都能挑出毛病来。我也有一种自嘲的解释,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留下更多的遗憾,今天我当总经理就是行使自己的权利,为中国书店的发展而奋斗。

等待进一步改革时机

记者:对中国书店的发展来说,有什么遗憾?

于华刚:我们这些年只是在北京地区实现比较大的发展,跟自己的过去相比有长足进步。但中国书店是中国古旧书业的一个行业代表,到现在为止,中国书店在体制改革,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打造企业集团等方面与中央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比较远。中国书店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机制改革创新。

记者:现在一些版集团准备上市,中国书店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一个潮流。

于华刚:2006年,有关部门对中国书店进行评估测试,认为中国书店的发展已经到了打造企业集团的最好时期,我们的软硬件条件都达到了要求,但因多种原因,我们错失了那次改制的机会。当时得到改制机会的一家文化创意企业,现在已是上市公司。未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中国书店的体制机制必然要创新,从各方面来讲,我们具备了改革的能量,所以我们在等待时机。

记者:在你的任期内,中国书店的跨区域经营能不能变成现实?

于华刚:最近几年,我也跟一些省市的合作方探讨了好几年。但能不能在我的任期内成为现实,这是企业体制决定的。我只是希望这样的一天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