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甲骨文首入珍贵古籍名录

2015-06-06来源于:北京日报    编辑:少韵


四方风甲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昨天正式发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9家藏书单位的1516部古籍入选《名录》,16家当选“保护单位”。第四批名录中囊括了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还有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入选《名录》。

据了解,此次进入《名录》的甲骨文来自7家收藏单位,共53872片,是研究中国3500年前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北图5405”号甲骨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中,字数最多、凿钻最多(说明占卜的次数多)、尺寸最大、骨形最完整的一块“骨中之王”,更是国内外所罕见。这块甲骨上共有卜辞36条,正反面有218个字,长凿圆钻51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块甲骨上记载了连续11天卜雨的情况,这在目前发现的甲骨中比较罕见。

入选第四批《名录》的很多古籍,都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其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是继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它是北大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文献,总数3300多枚,对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这批竹简中,有一部保存了1300多字的书《苍颉篇》,是秦代丞相李斯所编的小学识字书,用秦篆写成,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此外,第四批《名录》中的舆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有43种。其中,1986年6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有力证明了西汉初中国已发明造纸术。

另悉,此次入选的286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珍品涵盖了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西藏博物馆所藏的元刻本《释量论》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十分珍稀。它是继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截至目前,四批国家级《名录》已收入11375部古籍,命名16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表示,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都得到很好保护。部分已经当选、但散藏或私藏的典籍,保存在条件较好的大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鼓励缺乏保护条件的单位,可将珍贵古籍送至有条件的单位代为保管。

相关新闻

四年新发现古籍1000多万册件

2007年在我国开始古籍普查之前,根据各省图书馆和相关文化部门统计,大陆共有古籍3710万册件,但到去年底,这个数字已超过5000万册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古籍数量的增加,一部分是因为普查起到了“挖宝”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全社会对古籍的重视。近年来不乏有识之士将私藏贡献出来成为公藏的例子。

入选第四批《名录》的《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是明代孙氏家族邀请社会名流对自家积德行善事迹进行褒扬的文字集纳。它历经600余载,无意中保留了明代永乐至洪熙年间43位朝廷重臣、翰苑名流、书法名家的笔墨。孙氏后人为了保护它,每一代都要选出族中较有威望的人来保管。当手卷传至我国著名学者孙楷第先生时,他有了将其捐献国家的想法,直到去年,孙先生的儿子终于完成这项家族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