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海底文物:揭开古海上陶瓷之路谜底的钥匙

2015-06-25来源于:温州网-温州晚报   &nb编辑:爱喝咖啡

温州晚报记者 徐贤林 文/摄 刘浩/制图

 

渔民偶遇稀世宝贝,海底宝藏揭开面纱一角

宝物总是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时横空出世。市考古所党支部书记蔡钢铁说起我市海底文物发现时,有些感慨。

温州海域的海水较为浑浊,发现海底文物难度大,许多发现都缘于偶然:渔民在拉网时发现古沉船、古瓷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洞头一渔民在一处渔港的坡地里挖出稀世宝贝——窖藏龙泉青瓷,里面藏着十几件龙泉瓷。渔民不知这些青瓷古物的价值,而文保专家却被如此精美的青瓷制品震撼了。这是一些元代龙泉青瓷,埋在沙土中六七百年却完好无损,釉色似刚出窑般锃亮。经文保专家鉴定,这些青瓷大多属一级和二级保护文物。温州海域宝藏真正“浮出水面”了。

蔡钢铁介绍,温州市水下考古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自己专门的水下考古技术人员,因此海底文物探摸工作起步也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家底”,这与海洋文化城市的称谓是不对称的。

2009年,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推开,宁波水下考古基地到温州海域普查海底文物,这也标志着我市海底文保工作启动。为配合宁波方面的工作,市考古所组织人员上海岛走渔家,调查搜集海底文物的有关信息。

蔡钢铁说,刚开始时,这项工作显得毫无头绪,渔民居住分散,大部分渔民在打捞到瓷器时,认为这些古物是不祥之物,不愿宣扬,因此调查起来颇费周折。几路人马在海岛渔家不懈走访,将一些零星信息进行拼接,有价值的线索慢慢成型。数月时间的调查走访,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次大规模的调查走访,大致可以连成一张海底文物分布图,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和苍南这6个靠海的县(市、区)辖地部分海域有海底文物分布。

水下考古,探摸温州海底文物“家底”几何

查明“家底”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保护或者保护性打捞发掘。蔡钢铁说,海底文物保护或发掘对于市考古所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科研人员对水底文物考古知识进行恶补,以期能自如应对问题。2010年6月,市考古所邀请宁波水下考古基地技术人员对温州海底文物进行探摸。宁波方有10余人,温州有10余人配合他们,同时也现场观摩学习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无法“按图索骥”,市考古所掌握的沉船方位也仅是一个大概的位置。宁波技术人员却久经沙场,他们穿上潜水服,扛上氧气瓶,脚穿蹼趾潜水掌,沉着地从船沿优美地翻身潜入海中,看着就很有趣。

考古队从苍南海域开始,依次向北进行探摸,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探明苍南、平阳、洞头海域有古沉船遗迹,打捞上来的散落物,主要是宋元明时期的陶瓷和制钱。

这次海底文物探摸工作也奠定了温州海域海底文物的地位。蔡钢铁说,温州是座海洋城市,海洋文化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主流,海底文物凝固着温州历代多个层次的文化信息,也为揭开古海上陶瓷之路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意义非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海底文物,破译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还原当时的交通、经济状况。而且,相对陆地文物而言,海底文物人为干扰少,如避过改朝换代的战火等,因此,也显得完整一些。”

航海业发达的温州,是古海上陶瓷之路启碇地

“古海上陶瓷之路是从温州港启碇,然后开始漫长的海上航行。”蔡钢铁说。

温州航海业在唐代时就很成熟。温州自己打造的海船可以直抵日本,续航能力令人震惊。古海上陶瓷之路与古丝绸之路并驾齐驱。

古海上陶瓷之路大致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从温州港起航途经马六甲、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欧洲;另一条是在中东地区上岸陆运。无论走哪条路,都无疑是古代航海人伟大的壮举。在漫漫航道上,不知潜伏着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海盗窥视的目光。每一次出海航行,都在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

蔡钢铁说,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在非洲东海岸发现许多青瓷碎片,佐证和记录古海上陶瓷之路。

一些地方文献也定格了古时温州航运外贸活动。元代永嘉人周达观在吴哥时代的真腊国(今柬埔寨)游历,他目睹市肆里琳琅满目的温州制造,萌发记录下自己见闻的想法,便有了一本《真腊风土记》,这本8500字的小书印证着元代温州的繁荣商贸。由此可见,温州人热衷于商贸是有历史渊源的,温州商人这个概念绝不是时下人新发现的。

温州航海业发达由多方面因素形成。蔡钢铁说。

温州产瓯瓷,瓯江上游的龙泉产青瓷,古时的欧洲很欢迎龙泉瓷,于是催生了温州发达的航海业,蔡钢铁说。到底是哪位温州人斗胆第一个驾着木头打制的船只漂洋过海的,这实在无法查考。不过这位无名英雄永远活在航海者的心中,且一代代传承下去。温州发达的航海业拉动了温州的经济发展,也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

海底文物能连缀起一部完整的温州航海史和造船史

航运业与造船业是一对孪生姐妹。

温州造船业极为发达。据《温州港史》载,平阳县一个叫仙口村的小渔村(古时叫横屿船屯)就是一个官办造船厂。这个造船厂的历史说出来都吓人一跳:这是三国时代东吴的造船厂,为官方打造战舰和商船。仙口村船坞已不复存在,村民指点村口的那大片水稻田原先便是打造船只的船坞。一村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挖塘时,竟然挖到一根古老的桅杆。

蔡钢铁推测,古时温州为东吴辖地,周边地区出好木材,如龙泉、庆元等地,而温州是百工之乡,造船的能工巧匠人才济济,又地处海边,内地河汊四通八达,是理想的造船基地;于是便选择温州置办官方造船厂,为东吴帝国打造船只。现已探明和有记载的三国船厂还只有仙口一处,在绵长的温州海湾里到底还藏着多少个官方或民间造船厂谁也无法判断。

我们可以想象,在长江、太湖等水域,东吴帝国的战舰耀武扬威,向邻国炫耀水上力量,这些被唤作艨艟的大型战舰可能就是平阳仙口船厂里打造的,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可能就有高端的温州制造的舰只参战呢。

发达的航海业自然也会酿成数量不少的海难事故,其中的一些遇险船只沉没在现温州管辖的海域内,便是我们所说的海底文物。

我们可以凭想象复原一次海难:元代的某个吉日,一艘满载龙泉瓷的船只在温州港启碇开始漫长的海上航行,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波斯湾,水手在甲板上各就各位,船长瞭望海情,船只驶入南麂海域,风云突变,海面刮起大风,船只强烈颠簸,终于失去控制,在全员惊叫声中,船只倾覆沉没……碧波掩盖了悲剧,沉船在海底度过一个又一个世纪。

每处沉船遗迹都令人浮想联翩,而存留下来的古物均记录下当时的信息。温州作为古海上陶瓷之路的启碇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地位极为尊崇,蔡钢铁说,海底文物能连缀起一部完整的温州航海史和造船史,其蕴存的文化信息还可以散射出当时温州的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风貌等重要信息。

联合执法巡查,开启海底文保考古序幕

7月11日是航海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首度联合执法巡查,在有海底文物存在的海域进行巡航。

据了解,文保与海监联合执法机制于去年9月1日出台,从国家到地方落实到相应执法部门。

中国海监温州市支队李玲荣副支队长介绍,两个部门联合执法,是基于文保部门拥有文物考古的专业知识、海监部门对海域的熟悉了解,联手可谓强强合作。

近年来,有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向海底文物,盗掘文物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在温州海域虽没有盗掘现象发生,但觊觎者肯定存在。”李玲荣说。

7月11日早上8时整,来自市本级、乐清、瑞安等6县(市区)的联合执法人员整装登艇,中国海监33016号艇鸣笛起航,驶出温州港,向宽广的海域驶去。每到有沉船遗迹的海域便稍作停留。海监艇沿着古航道航行,返回安澜码头时已是傍晚5时多。

李玲荣说,今后,这样的联合执法巡查将成常态化机制。

在记者问及海底文物的考古发掘时,蔡钢铁说,温州水下考古工作,必须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安排发掘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