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西汉中晚期铜镜的繁荣

2015-06-09来源于:广州日报    编辑:于祎铭

 
西汉中晚期内清铭文镜 


西汉中晚期透光镜 


新莽始建国二年博局纹镜 

 丁 孟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这时期主要流行“日光镜”和“昭明镜”,镜名是以镜上的铭文内容而定的,常见的日光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镜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从铭文内容不难看出,卖者在自夸铜镜质地精良、熠熠发光的特点,由此可推测出铜镜铸造业的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特征。

也有的在一面铜镜上将“日光”、“昭明”铭文内容同时铸出,镜背内圈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外圈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从许多地区出土的日光与昭明镜的镜铭看,常有减字、省字的情况。

纽多呈半球形,纽座外常饰连弧纹,又有称这两种铜镜为“日光连弧纹镜”和“昭明连弧纹镜”的。关于这两类铜镜的时代,主要流行在西汉中、后期,王莽时代仍有沿袭。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还流行一种四乳四螭纹镜,其特征是在纽座外图形平面上均匀分布的四乳(钉)内各置一螭(又有称虺的),其中也有置鸟兽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时在“日光”与“昭明”镜中有一种称作“透光镜”的镜子,其主要特征是,当日光或灯光照射镜面时,与镜面相对的墙上能映出镜背纹饰的影像。

这种镜的效应实际不是透光而是映象。据上海交通大学铸工教研组认为,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花纹凹凸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研磨时又产生一种压力,因而形成了弹性形变。

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图像叠加地发生作用,使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应而肉眼不易觉察的曲率,因而引起了透光效应。

 王莽时代铜镜的特色

 王莽时代的铜镜,除继续沿袭日光镜、昭明镜和四乳四螭纹镜外,这时新出现了具有“T L V”符号的四神镜和鸟兽纹镜,“T L V”符号有的笔画垂直或呈折角,因此过去习称“规矩纹”镜,但规矩纹整体结构,与古代博棋盘上所画的图相似,因此目前许多学者又称这种纹镜为“博棋纹”镜。

在规矩纹镜内常饰有象征天地四方的四灵,又称为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镜的纽边常铸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铭文,在外圈的铭文常见有“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的铭文。

从规矩纹铜镜图案和铭文分析,这一类镜子的中心思想很可能与当时的阴阳五行、谶纬学说有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讲究的规矩纹镜还饰以鎏金。

大约从王莽时代开始,铜镜上开始有纪年,就其数量看还不算太多,但纪年镜的出现,为铜镜的时代鉴定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和为大量的传世铜镜提供了可靠的对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