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玉雕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获国家专利

2015-05-15来源于:北国网-辽宁日报   编辑:琪琪

本报讯 记者 刘家伟 报道 6月19日,记者从岫岩有关部门获悉,岫岩中华古典玉器研究所所长李世波的“玉雕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据介绍,青铜玉富含铁,磨制抛光后所呈现的整体色泽和组构特征与古代青铜器外观极为相似,非常适宜用来仿雕古代青铜器件。目前,李世波青铜玉雕作品的9个系列,已全部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加上此次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李世波的“玉雕仿古青铜器”获得国家专利项已达10个。

经过6年的苦苦探索和等待,日前,岫岩中华古典玉器研究所所长李世波终于等来了“玉雕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专利证书。他说:“虽然此前注册了商标,还有十几个玉雕仿古青铜器的外观专利,但制作工艺专利才是核心技术。”

说到玉雕仿古青铜器,就不能不提到青铜玉。青铜玉由北京大学宝玉石鉴定中心与沈阳地质调查研究所共同命名,但李世波是其核心理念的提出者:“青铜玉不仅仅是制作玉雕仿古青铜器的材质,更是它的灵魂。”

今年58岁的李世波从小就和玉器打交道。1981年,李世波大学毕业回到了岫岩,1989年,他结识了一位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授,并逐渐痴迷于青铜文化。“老教授说,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见证着历史,也滋养了大千世界。”结合青铜文化的历史内涵,联想到家乡的玉石,李世波就有了一个想法:以玉为质,以青铜器为形,通过现代的雕琢技法,让玉与青铜、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得到完美结合。

以玉体现青铜器首先难在玉的质地能否反映出青铜器的韵味——斑驳的铜锈,夺目的宝石,细腻的鎏金……为了找到合适的玉石材质,李世波和妻子谢延坤一同走遍了全国各地,拉回了数千吨石头,对将近6000种材料一一进行了检测。“有的适合,但不是玉,有的是玉,但却总差那么一点韵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李世波夫妇二人在大石桥后仙峪村,路过一户人家讨水喝时,竟然在这家农户的酸菜缸上发现了一块具有青铜韵味的玉石。

经过普查,除了在大石桥发现了这种玉外,在岫岩、丹东、黑龙江等地也都发现了它的存在。随后,沈阳地质调查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宝玉石鉴定中心的专家商讨后将该玉种命名为青铜玉。之后,李世波又根据玉质、玉色以及雕琢要求,将青铜玉分铜锈、鎏金、宝石、星星等68个品种,每个品种都可以反映出不同质地、工艺青铜器的韵味。李世波介绍说,青铜玉的产量极低,一百吨的玉石原矿可能只有几吨甚至不足一吨青铜玉。

找到青铜玉之后,李世波将精力投入到雕刻工艺上。“这要感谢我媳妇,她在造型、纹饰以及抛光等方面对玉雕仿古青铜器制作帮助极大。虽然是手工雕刻,但可以保证青铜玉同一系列的每件作品各个方面保持一致。”在李世波和妻子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仿古青铜器展现在世人面前:布满铜绿的四羊方尊、金光点点的双羊尊、器形别致的父乙觥……

李世波将玉雕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申报了国家专利。由于是新生工艺,李世波不得不一次次向相关专家陈述相关的工艺流程,相关专家也一次又一次到雕琢现场实地考察。就这样反复多次,从申请到正式获得专利,用了6年时间。

此时,为了青铜玉和玉雕仿古青铜器工艺,李世波前后花费了二十多年,跑全国、买原料、做鉴定、搞研发……做生意所赚的钱全部投入其中,累计花费数千万元,最难的时候把房子都抵押了出去。对这一切,李世波无怨无悔:“能让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完美结合,我这几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