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鲁庵印泥的八十年历程

2015-06-22来源于:中国书画报     编辑:雨露

由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先生创制的“鲁庵印泥”,是一种专门使用在书画篆刻领域的高质量印泥,创制至今近八十年来,一直受到书画篆刻界人士的普遍欢迎。2008年3月,鲁庵印泥申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获通过。近日,我走进鲁庵印泥传承人符骥良先生的寓所,请他谈了谈鲁庵印泥这么多年来的相关情况。

符先生介绍说,印泥又叫印色,原来是为了防止公文、信件传递过程中被作伪、私拆而使用的。早在秦汉时期,发送公私文牍,往往使用由多种物质配制的黏土封缄,再盖上印章,作为信据。这种叫做“封泥”或“泥封”的黏土,便是早期的印泥。

我问符先生:“用朱砂制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印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他介绍说,据《魏书》卷七十六“卢同列传”记载,卢同为防止官吏伪造“勋书”(立功证明文件),建议发证部门和受证部门之间相互核对,“对勾奏按,若名级相应者……以朱印印之……然后印缝,各上所司”。所谓“印缝”,就是盖骑缝章。这就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红色印泥(朱印)已经开始被使用了。不过,那时使用的印泥,或是水和朱合成的“水朱”,或是蜜和朱合成的“蜜朱”。用这种印泥印章刚盖上去时色泽尚可,但时间一长,水分蒸发,朱色便纷纷脱落。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朱砂、油剂、艾绒三种主要原料制成的“油朱印泥”才开始出现。

清代的油朱印泥,以福建漳州魏丽华斋出品的“八宝印泥”最有名。店主魏长安原来开中药铺,所制“八宝膏药”治疗疮疖十分有效。魏长安也是画家。据说,有一次,他作画完毕,打算钤印,可到处都找不到印泥,便姑且用又红又黏的膏药原料来代替,没想到钤出来的印竟鲜艳非常。消息一传开,书画篆刻家们纷纷求购。于是,魏长安索性做起了印泥生意,并打出了“八宝印泥”的招牌。这种印泥价格昂贵,时有“一两印泥一两黄金”之说。而且,魏长安对印泥的配方严格保密,传子不传女。时人望文生义,纷纷传言它用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这“八宝”制成,因此钤拓之后特别明亮,而且有凸起感。

印泥被文人广泛使用,成为书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始于明代文人画兴起之后。一件作品,用殷红的印泥钤盖印章,常可锦上添花。尤其是篆刻作品,必须通过印泥钤盖,方能显现艺术水平。书画篆刻家们当然希望自己所用印泥不烂不硬,所钤印面字口清晰、精神饱满、厚实凝重、鲜艳夺目。因此,许多书画篆刻家都曾自制印泥,以近代来说,即有吴隐、吴振平、邓散木等。可惜,他们的经验没有留传下来,影响也不大。能够系统且完整地留传下来,又为书画篆刻界熟知的,首推张鲁庵和他的鲁庵印泥。

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鲁庵,浙江慈溪人,后定居上海。他家资殷富,其父开设上海益元参行,又在杭州开设药行,同时经营房地产。张鲁庵虽是“小开”(上海话,有钱人家的子弟),却没有纨绔习气,但他对经商也没有什么兴趣,一直师从著名篆刻家赵叔孺,深得赵氏真传,还早早就加入了西泠印社。他又精于收藏鉴赏,藏品极为丰富,有“海内第一家”之称。他逝世后,其家人遵其遗愿,将其所有藏品都捐给了西泠印社。

鲁庵印泥是张鲁庵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油朱印泥制作的结晶。张鲁庵斥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又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拿八宝印泥来说,他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反而时间一长就会发黑——这是银箔氧化所致。而红宝石坚硬无比,根本无法研磨。最后,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只不过是宣传手法或传言,其实八宝印泥中并没有琥珀、玛瑙之类的成分。此外,经过试验,他还否定了古方中所说的“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并对古方中要添加某些中药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并无实际作用。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一丝不苟的试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搭配比例及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仔细记录。经过再进一步的完善,他终于制成了三种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制作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1955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在上海成立,王福庵任社长,张鲁庵任秘书长,符骥良任秘书助理,社员大都为著名篆刻家。符骥良小张鲁庵25岁,不但精于书法、篆刻,还长于钤拓,因而深知印泥的重要性。研究社成立之际,张鲁庵已体弱多病,再无力自行制作印泥,有人来求,他总是委托符骥良握杵代劳,并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制作秘诀及复杂工艺一 一传授,后来更把那53张秘而不宣的配方奉献出来,让符骥良很快就成为了鲁庵印泥的传承人。

鲁庵印泥的质量标准本身就很高,再加上符骥良的长期实践,对制作程序、制作方法、辅料添加进行了一些改进,所制印泥更有弹性,质量也更好了。亚明、唐云、刘海粟、王个簃、朱屺瞻、高式熊、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沈鹏等人都用他制作的印泥。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见上图),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

如今,符骥良已经八十多岁了,正着手把自己制作印泥的丰富经验和繁琐工艺整理成文字,正在为进一步弘扬这一文化遗产忘我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