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解读铜锣蛙密码

2015-06-17来源于:海南日报     编辑:清语


铜锣蛙密码  


铜锣蛙密码  


铜锣蛙密码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的白沙河谷文化园,园主袁金华收藏的35面铜锣,有的因年代久远已生出绿色的锈迹,有的因保存完好依旧泛出青铜的光泽。用锣槌轻轻敲打,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35面铜锣,从汉代到清代历经多个朝代,每面铜锣的边缘一侧,都等距铸造有两只或三只小青蛙,黎家人称此铜锣为蛙锣。

罕见的蛙锣

蛙锣,黎语称“va:oll”。由铜铸成,为圆形,形似盘子。

袁金华是海南民间收藏蛙锣最多的人士。在袁金华收藏的众多蛙锣之中,多数都是直径30厘米左右、厚度为5厘米左右大小。

铜锣上铸的青蛙也有两种类型,有的锣体的外面边缘处一侧铸有2只青蛙,有的铸有3只青蛙,据袁金华介绍,铸蛙的数量体现着蛙锣的珍贵程度,3只铸蛙比2只铸蛙的要珍贵。

1950年代,人们在乐东三平头塘村发现一大型蛙锣,直径40.7厘米,锣面铸有阳纹的两龙含珠图案和八卦符号。 

据考证,青蛙自母系社会以来,在海南就被视为水性温和生灵,繁殖能力强,又能祈求风调雨顺的灵物。以至后来,海南黎族男女服饰上都织绣有蛙纹图。在古代黎族村落,蛙锣不仅是法器、乐器,还可作为货币用于交易,成为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蛙锣是黎族富庶家庭的珍贵财产,只在重要活动中使用,平时由主人珍藏在家中。如今在黎族地区已经非常少见。

“宝锣”的来历

海南省民俗专家王海昌介绍,蛙锣乃黎家的珍贵财产,它是黎家人五大财产之一。在旧社会里,蛙锣可以换取牛、粉枪、田地,嫁娶时可用之作聘礼,收割和乔迁时要用锣声庆贺,欢度传统节日等,都得鸣锣打鼓,用锣声表“吉祥”。    

黎家的蛙锣分为大小两种:小的,形体小,青铜铸成,声音铿锵响亮;大的,形体较大,青铜冷锻制,声音若洪钟,多用肥牛与汉族商人换取。论价值,一口大铜锣抵得上二三头大肥牛,故资料有载:“豪强之家以数十牛易一锣者。”小蛙锣只抵得上一头肥牛。锣面外侧铸的青蛙,其含意,既表示招福进财保平安,又表示图腾崇拜之意。所以,蛙锣虽小,但最为贵重,称之为“宝锣”。

据考证,这种珍品,非黎家人所造,多为用大肥牛和汉族商人换取得来的。蛙锣在黎家人的财产中可与牛、果树、田园、竹丝与山林的价

值等量齐观,属于重要资产。黎家之所以把蛙锣看得如此特殊、贵重,这与黎族民间流传已久的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有母子俩的一黎家人,世居七指岭之旁,他们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感动了天上仙女。仙女下到凡间来与孝子结成终身伴侣。不料,过后不久,七指岭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特大旱灾。小河干涸,树木枯死,因缺水致使不少人死于非命。仙女目击惨景,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为斗倒旱魔拯救黎民百姓,她飞返天堂,敲击蛙锣,为人间降大雨,解除了旱情。但她的仙衣被王母娘娘收回,无法重返凡间,后来,她想方设法,偷来一口铸有青蛙的铜锣,送给丈夫,并对他说:“旱灾时,只要敲这口锣,立即降雨,敲得愈响,雨即下得愈大。”蛙锣的功力如此巨大,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传遍了黎家的村村寨寨,蛙锣便被黎家人视为风调雨顺的象征。

从蛙锣到蛙文化

在袁金华的藏品之中,不仅是蛙锣上铸有青蛙,在陶铸的酒缸、水缸之上,也铸有蹲着的小青蛙。除此之外,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

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可以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黎族文化中的蛙密码,究竟如何解读?海南民俗专家孙绍先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

孙绍先介绍说,黎族的蛙文化,虽然尚未有学者给予深刻的揭示,但他调查研究发现,黎族对青蛙的崇拜包括生活崇拜和生产崇拜等。

黎族最早依水而居,如何驾驭江河甚至洪水成为当时先民最大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青蛙这种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岸上,水中可游,岸上可跳,自由自在,黎族先民向往能像青蛙一样,既能在岸上耕种,又能在水中捕捞,躲避洪灾。“蛙神”因此应运而生。青蛙能入水,能登陆,较之鱼有更加让先民感动钦佩的特征。蛙因而成了黎族上古记录与传说的主角。

早期社会农业是主要生产手段,雨水对农业是至关重要,决定着庄稼是否丰收。“蛙鸣雨至”这种现象先民无法正常解释,从而把蛙看成是雨水的招致者,因而产生对蛙的崇拜。黎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以蛙祭求雨的古老习俗。